【不共戴天什么意思】“不共戴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仇恨极深,无法和解。这个成语出自古代文献,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历史背景。以下是对“不共戴天”的详细解释和总结。
一、成语释义
不共戴天:指仇人之间仇恨极深,无法共存于同一片天空之下,比喻敌对情绪强烈,誓不两立。
- 出处:最早见于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子犯曰:‘臣从君而奔走四方,不敢以功自居,今虽有功,不敢与君同戴一天之日。’”后世引申为“不共戴天”。
- 字面意思:不能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天底下,表示彻底决裂。
- 引申意义:多用于描述敌人之间的深仇大恨,也可用于朋友或亲人之间因重大矛盾而决裂。
二、用法与示例
使用场景 | 示例句子 | 说明 |
描述敌对关系 | 他与仇人之间不共戴天,誓死不相往来。 | 表示两人之间仇恨极深,无法和解。 |
描述历史事件 | 明清之际,百姓与侵略者不共戴天,奋起反抗。 | 强调民族仇恨和抗争精神。 |
影视作品中 | 在电影中,主角与反派之间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。 | 常用于影视作品中渲染紧张氛围。 |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刻骨仇恨、势不两立、水火不容 |
反义词 | 和睦相处、冰释前嫌、化干戈为玉帛 |
四、使用注意事项
- 适用对象:适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强烈的敌对关系,尤其是长期积累的仇恨。
- 语气强度:该成语语气强烈,不宜用于日常轻描淡写的冲突。
- 语境要求:需根据上下文判断是否适合使用,避免误解。
五、总结
“不共戴天”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成语,常用来表达极端的敌对情绪。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,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用来强调某种深刻的矛盾或对立。理解其含义和使用方式,有助于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,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和感染力。
成语 | 不共戴天 |
含义 | 仇恨极深,无法共存 |
出处 | 《左传》 |
用法 | 描述敌对、仇恨关系 |
近义词 | 势不两立、刻骨仇恨 |
反义词 | 冰释前嫌、和睦相处 |
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文化背景,可继续探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