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割袍断义典故说的是谁】“割袍断义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因某种重大事件而彻底断绝关系。这个典故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,很多人对其来源并不清楚。
一、
“割袍断义”这一典故最早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,讲述的是东汉末年,曹操手下有一名谋士叫王朗。他原本是汉朝的官员,后来投靠曹操,成为其重要谋臣。然而,在一次关键的政治抉择中,王朗因为立场不同,与另一位谋士陈群产生了严重分歧。
据记载,陈群曾劝谏王朗不要参与曹操的某些决策,但王朗并未听从。最终,王朗在政治斗争中失败,被曹操所弃。陈群则因坚持原则,最终得到重用。两人从此断绝往来,不再相见,也未再有书信往来。后人将此事称为“割袍断义”,意指为了道义或立场,宁愿断绝旧情。
需要注意的是,“割袍断义”并非出自《三国演义》中的虚构情节,而是正史中有记载的真实事件,虽不如“桃园结义”那样广为人知,但其背后的人物关系和历史意义值得探讨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名称 | 割袍断义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 |
主要人物 | 王朗、陈群 |
时间背景 | 东汉末年,曹操时期 |
故事内容 | 王朗与陈群因政见不合,最终断绝往来 |
含义 | 表示因立场或道义原因,彻底断绝关系 |
是否出自《三国演义》 | 否,属正史记载 |
与“桃园结义”的区别 | “桃园结义”为兄弟情谊,“割袍断义”为决裂 |
三、结语
“割袍断义”虽然不似“桃园结义”那般耳熟能详,但它反映了古代士人之间因理想、立场而产生的复杂关系。它提醒我们,真正的友情往往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之上,一旦价值观发生冲突,有时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。了解这一典故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与人际关系的深层逻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