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午流注12时辰读音】“子午流注12时辰读音”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,源自《黄帝内经》,主要用于指导人们根据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血运行规律来调整作息、饮食和养生方式。其中,“子午”指的是昼夜交替的两个关键点,即“子时”(23:00-1:00)和“午时”(11:00-13:00),而“流注”则是指人体气血在十二经脉中的流动与变化。
以下是对“子午流注12时辰”的详细解读,包括每个时辰对应的名称、时间范围及读音。
一、总结
“子午流注12时辰”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关于人体气血运行规律的重要理论,它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,每个时辰对应一条经脉的活跃状态。了解这些时辰的名称、时间以及正确的读音,有助于更好地掌握中医养生的基本知识。
二、12时辰对照表(含读音)
| 时辰 | 时间范围 | 对应经脉 | 读音 | 简要说明 |
| 子时 | 23:00-1:00 | 胆经 | zǐ shí | 胆经当令,宜静养,不宜熬夜 |
| 丑时 | 1:00-3:00 | 肝经 | chǒu shí | 肝胆排毒,宜早睡早起 |
| 寅时 | 3:00-5:00 | 肺经 | yín shí | 肺气开始升发,适合晨练 |
| 卯时 | 5:00-7:00 | 大肠经 | mǎo shí | 宜排便,调理肠胃 |
| 辰时 | 7:00-9:00 | 胃经 | chén shí | 饮食最佳时段,宜吃早餐 |
| 巳时 | 9:00-11:00 | 脾经 | sì shí | 脾胃功能旺盛,宜消化食物 |
| 午时 | 11:00-13:00 | 心经 | wǔ shí | 心气最旺,宜静心调息 |
| 未时 | 13:00-15:00 | 小肠经 | wèi shí | 小肠分清泌浊,宜工作或休息 |
| 申时 | 15:00-17:00 | 膀胱经 | shēn shí | 膀胱排毒,宜喝水、活动 |
| 酉时 | 17:00-19:00 | 肾经 | yǒu shí | 肾气渐盛,宜补肾、静坐 |
| 戌时 | 19:00-21:00 | 心包经 | xū shí | 心包经主血脉,宜放松心情 |
| 亥时 | 21:00-23:00 | 三焦经 | hài shí | 三焦通调全身水道,宜准备入睡 |
三、注意事项
1. 读音准确:如“子”读作“zǐ”,“辰”读作“chén”,“酉”读作“yǒu”,避免因误读影响理解。
2. 结合生活:可根据时辰安排作息,如子时睡觉、卯时晨练、辰时进餐等。
3. 文化背景:此理论源于古代阴阳五行学说,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,建议结合中医典籍进一步学习。
通过了解“子午流注12时辰”的读音及其对应的时间和经脉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顺应自然节律,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