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揭竿而起是什么意思】“揭竿而起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,原意是举起竹竿作为旗帜,用来号召人们起义。后来,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形容人民在反抗压迫、不公或暴政时,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斗争的行为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揭竿而起 |
出处 | 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 |
原意 | 举着竹竿当旗帜,表示起义 |
引申义 | 形容人民因不满统治而发起反抗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群众性的反抗运动 |
情感色彩 | 中性偏积极,带有反抗精神的意味 |
二、历史背景
“揭竿而起”最早出现在秦末农民起义中。当时,陈胜、吴广因征召服兵役,途中遇雨延误,按秦律应被处死。为了活命,他们决定发动起义,以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”为口号,号召百姓反抗秦朝暴政。他们“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”,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
三、现代应用
在现代语境中,“揭竿而起”常被用来比喻:
- 群众对不公现象的抗议;
- 社会变革中的群众力量;
- 个人或群体对不合理制度的反抗。
例如:
> “面对不公平的待遇,他终于揭竿而起,站出来发声。”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揭竿而起”的关系 |
起义 | 发动武装反抗 | 与“揭竿而起”意义相近 |
抗争 | 对抗压迫 | 含义接近,但更广泛 |
鸿鹄之志 | 远大理想 | 与“揭竿而起”无直接关联 |
亡羊补牢 | 及时改正错误 | 与“揭竿而起”含义不同 |
五、总结
“揭竿而起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中华民族反抗压迫、追求正义精神的象征。它提醒我们,当社会不公存在时,民众有权利也有能力站起来,发出自己的声音。这一成语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勇敢发声、积极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