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米格17在中国叫什么】“米格17在中国叫什么”是一个常见的问题,许多对航空历史感兴趣的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。实际上,米格-17(MiG-17)是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一种喷气式战斗机,它在中国的服役过程中被赋予了特定的名称,并且根据中国的需求进行了改进和生产。
一、总结
米格-17在苏联原名为“МиГ-17”,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(Mikoyan-Gurevich)于1948年研制的喷气式战斗机。该机型在1950年代广泛用于苏联及华约国家的空军中。当它被引入中国后,经过仿制和改进,成为中国空军的重要装备之一。
在中国,米格-17被正式命名为“歼-5”(J-5),这是中国首次仿制并批量生产的喷气式战斗机。此外,中国还基于米格-17的技术发展出了更先进的型号,如“歼-6”(J-6)等。
二、表格对比
| 项目 | 苏联原名 | 中国命名 | 备注 |
| 飞机型号 | МИГ-17 | 歼-5(J-5) | 中国首次仿制的喷气式战斗机 |
| 研制时间 | 1948年 | 1956年 | 中国在苏联技术基础上进行仿制 |
| 主要用途 | 战斗轰炸机 | 截击/空战 | 用于防空和近距支援 |
| 生产数量 | 超过1万架 | 300余架 | 中国仅少量生产,后续发展为歼-6 |
| 技术来源 | 苏联米高扬设计局 | 苏联技术 + 中国自主改进 | 中国逐步实现国产化 |
三、延伸说明
尽管“歼-5”是米格-17在中国的直接仿制品,但随着技术的发展,中国在后续的“歼-6”中对米格-17的设计进行了较大改进,使其更适合中国的作战环境。歼-6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是中国空军的主要战斗机之一,直到被更先进的机型所取代。
因此,“米格17在中国叫什么”的答案不仅是“歼-5”,还涉及中国在航空工业上的发展历程和技术进步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