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拿来主义教案】一、教学目标总结
《拿来主义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,文章通过批判“送去主义”与“送来主义”,提出了“拿来主义”的主张。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批判精神和文化态度,学会辨析文化吸收与文化侵略之间的界限,培养独立思考能力。
1. 知识目标
- 理解“送去主义”、“送来主义”和“拿来主义”的含义及其区别。
- 掌握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和论证方法。
2. 能力目标
- 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。
-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。
3. 情感目标
-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,增强民族文化自信。
- 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。
二、课文内容要点总结(表格形式)
| 项目 | 内容 |
| 作者 | 鲁迅 |
| 文体 | 杂文 |
| 写作背景 | 20世纪30年代,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,西方文化大量涌入,传统文化受到冲击。 |
| 主要观点 | 批判“送去主义”和“送来主义”,提倡“拿来主义”,即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。 |
| 论证方式 | 比喻、类比、反问等修辞手法,结合历史事例进行论证。 |
| 关键词语 | “送去主义”、“送来主义”、“拿来主义”、“闭关主义” |
| 中心思想 | 文化交流应有选择地吸收,反对盲目排外或全盘接受。 |
| 现实意义 | 对当代文化交流、文化自信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。 |
三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| 项目 | 内容 |
| 教学重点 | 理解“拿来主义”的内涵;分析鲁迅杂文的论证逻辑。 |
| 教学难点 |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文化输入与输出的关系;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“拿来主义”。 |
四、教学建议
1. 导入环节: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引入课题,如“洋节热”、“国潮兴起”等,激发学生兴趣。
2. 文本分析:分段讲解,结合比喻和类比,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。
3. 讨论环节:组织学生围绕“我们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?”展开讨论,鼓励多元观点。
4. 拓展延伸:推荐相关阅读材料,如《且介亭杂文》《阿Q正传》,拓宽学生视野。
5. 作业布置:写一篇短文,谈谈你对“拿来主义”的理解,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。
五、结语
《拿来主义》不仅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杂文,更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文化发展中的复杂关系。通过本课的学习,希望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,在开放中保持清醒,在吸收中坚守自我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