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语焉不详出处于哪里】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,“语焉不详”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说话或文字表达不清楚、不明确。那么,“语焉不详”这一词语究竟出自何处?它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?下面将从出处、释义、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语焉不详”最早见于古代文献,其出处可以追溯到《左传》。该成语的意思是:说话或文字没有讲清楚,内容模糊不清,缺乏具体的细节或说明。在现代汉语中,它常用于批评他人表达不够明确,或者对某个问题的描述过于笼统。
该词结构上由“语”(说话)、“焉”(于此)和“不详”(不详细)组成,整体表达的是“说不清楚”的意思。在使用时,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强调表达的不完整性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语焉不详 |
| 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吾不能以私事为重,而使国事语焉不详。” |
| 释义 | 说话或文字表达不清楚,内容模糊,缺乏详细说明。 |
| 结构分析 | “语”指说话;“焉”表示“于此”;“不详”指不详细。组合起来即“说不清楚”。 |
| 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批评他人表达不够清晰。 |
| 近义词 | 含糊其辞、模棱两可、言不及义 |
| 反义词 | 条理清晰、言简意赅、详尽明白 |
| 示例句子 | 他对事件的经过语焉不详,让人难以理解。 |
三、补充说明
“语焉不详”虽然源自古籍,但在现代汉语中仍被广泛使用,尤其是在学术、新闻、法律等需要严谨表达的领域。使用时应注意语气的适当性,避免显得过于挑剔或指责他人。
此外,与“语焉不详”相近的还有“语无伦次”,但二者侧重点不同。“语无伦次”更强调逻辑混乱,而“语焉不详”则更侧重于信息缺失或表达不清。
综上所述,“语焉不详”不仅有明确的出处,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具有实用价值。了解其来源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