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张衡传重点句式】《张衡传》是《后汉书》中的一篇人物传记,主要记载了东汉时期著名科学家、文学家张衡的生平事迹。文章语言简练,内容丰富,其中包含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表达方式,对于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以下是对《张衡传》中重点句式的总结与分析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结构与用法。
一、重点句式总结
| 句式类型 | 示例句子 | 说明 |
| 被动句 | “衡少善属文,游于太学。” | “游于太学”为状语后置,表示张衡在太学中游学。 |
| 状语后置 | “遂乃研核阴阳,妙尽璇玑之正。” | “研核阴阳”为动宾结构,“妙尽璇玑之正”为补语,整体结构紧凑。 |
| 宾语前置 | “其造意,乃与世殊。” | “与世殊”为谓语部分,前置“其造意”作为主语,增强语气。 |
| 判断句 | “衡以二京赋显于世。” | “以……显于世”表示原因,构成判断结构。 |
| 倒装句 | “作《灵宪》《算罔论》,论其形制。” | “论其形制”为宾语前置,强调对形制的论述。 |
| 固定结构 | “自去史职,不豫政事。” | “不豫政事”为否定性固定搭配,表示不参与政务。 |
| 连词使用 | “尝问天下所疾恶者,宦官惧,共谮之。” | “尝”表示曾经,“共”表示共同,体现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。 |
二、典型句式解析
1. 被动句
- 原文:“衡少善属文,游于太学。”
- 解析:此句虽无明显的“被”字,但“游于太学”可视为一种被动状态,即张衡在太学中学习,体现了人物的求学经历。
2. 状语后置
- 原文:“遂乃研核阴阳,妙尽璇玑之正。”
- 解析:正常语序应为“遂乃研核阴阳,妙尽璇玑之正”,但“妙尽璇玑之正”作为补语提前,使句子更流畅。
3. 宾语前置
- 原文:“其造意,乃与世殊。”
- 解析:正常语序应为“其造意乃与世殊”,但将“其造意”前置,突出主题,增强语气。
4. 判断句
- 原文:“衡以二京赋显于世。”
- 解析:通过“以……显于世”的结构,明确表达了张衡因《二京赋》而闻名于世的原因。
5. 倒装句
- 原文:“作《灵宪》《算罔论》,论其形制。”
- 解析:正常语序应为“论其形制,作《灵宪》《算罔论》”,但将“论其形制”前置,起到强调作用。
6. 固定结构
- 原文:“自去史职,不豫政事。”
- 解析:“不豫政事”是文言中常见的否定结构,表示不参与政治事务。
7. 连词使用
- 原文:“尝问天下所疾恶者,宦官惧,共谮之。”
- 解析:“尝”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,“共”表示共同行动,体现出事件的发展过程。
三、总结
《张衡传》中的句式多样,既有常见的被动句、状语后置,也有较为特殊的宾语前置和倒装句式。这些句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,也反映了文言文的语法特点。通过对这些句式的归纳与分析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,提高文言阅读能力。
建议在学习过程中,结合上下文进行语义推断,并多做文言翻译练习,以巩固对句式的掌握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