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郑板桥怀潍县七绝二首】郑板桥,清代著名文学家、书画家,以诗画闻名于世。他曾在山东潍县(今潍坊)任职多年,对当地风土人情有深厚感情。他在离开潍县时,写下两首七言绝句,题为《怀潍县》,表达了他对这段时光的怀念与感慨。
一、
《怀潍县》是郑板桥在离任潍县后所作的两首七绝,语言质朴自然,情感真挚。诗中既有对百姓生活的关注,也有对自身仕途的反思,体现了他“清廉为民”的情怀。这两首诗虽短,却意境深远,展现了郑板桥作为文人的胸襟与人格魅力。
二、诗歌原文及解析
| 诗名 | 原文 | 解析 |
| 《怀潍县》其一 | 乌纱掷去不为官,囊底清风两袖寒。 写取一枝清瘦竹,秋风江上作渔竿。 | 郑板桥辞官归隐,不带一丝财物,只带一杆竹笔,象征清廉自守。诗中“清瘦竹”象征其高洁品格,“渔竿”则表现他远离尘嚣、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。 |
| 《怀潍县》其二 | 五年羁旅客,今日复南冠。 山河千里国,风露一秋衫。 愧无甘棠惠,空负采薇餐。 此身虽未死,心已落荒滩。 | 此诗表达诗人长期漂泊在外,如今重返故地,内心充满复杂情绪。“甘棠惠”指前人政绩,“采薇餐”则暗示自己未能有所建树。最后两句道出他虽未亡,但心已随风飘散,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与遗憾。 |
三、艺术特色
- 语言简练:诗句平实,不事雕琢,体现出郑板桥“文如其人”的风格。
- 意象鲜明:如“清瘦竹”、“渔竿”等意象,富有象征意义。
- 情感真挚:诗中流露出对百姓的关怀、对仕途的厌倦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。
四、结语
郑板桥的《怀潍县》七绝二首,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,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。它们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思想,展现出一位文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。这些诗篇至今仍被人们传诵,成为研究郑板桥思想与艺术的重要资料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