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洛阳纸贵什么意思】“洛阳纸贵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古代文学典故,常用来形容作品广受欢迎、流传广泛,甚至因为需求量大而使纸张价格上升。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,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它的含义及来源。
一、成语解释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洛阳纸贵 |
| 拼音 | Luò Yáng Zhǐ Guì |
| 出处 | 《晋书·左思传》 |
| 含义 | 形容作品非常受欢迎,以至于纸张供不应求,价格上升。 |
| 引申义 | 指某人或某作品因名声大、影响广而受到广泛关注和追捧。 |
二、历史典故
“洛阳纸贵”最早出自《晋书·左思传》,讲述的是西晋文学家左思创作《三都赋》的故事。
左思花费十年时间精心撰写《三都赋》,文章内容精妙绝伦,文采斐然。他在完成作品后,将其送给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陆机(字士衡)阅读。陆机起初并不以为然,认为左思不过是普通文人,不值得重视。但当他读完《三都赋》后,不禁大为惊叹,感叹自己远不如左思,从此不再轻视他。
后来,《三都赋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,人们争相抄写,导致纸张供不应求,价格飞涨。于是,“洛阳纸贵”便成为形容作品受追捧的成语。
三、现代用法
在现代,“洛阳纸贵”不仅用于形容文学作品受欢迎,也可以用来比喻任何受到广泛欢迎的事物,如:
- 一部电影、一首歌、一个网红、一种产品等。
- 常见于新闻报道、评论文章中,强调某种现象的火爆程度。
例如:
> “这部新上映的国产电影一经播出,便引发热议,可谓‘洛阳纸贵’。”
四、总结
“洛阳纸贵”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,既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文学的执着追求,也体现了作品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巨大价值。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,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缩影。
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和用法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的魅力,也能在日常交流中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一表达。
表格总结: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洛阳纸贵 |
| 含义 | 作品广受欢迎,纸张供不应求 |
| 出处 | 《晋书·左思传》 |
| 典故 | 左思《三都赋》引发洛阳纸贵 |
| 现代用法 | 比喻某事物受欢迎、火爆 |
| 文化意义 | 展现文学影响力与社会反响 |
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,欢迎继续提问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