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能被称为两榜出身的是】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,“两榜出身”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称谓,指的是那些在乡试和会试中均取得优异成绩、最终获得进士身份的人。这一称号不仅代表了个人学识的深厚,也象征着仕途的广阔前景。
一、什么是“两榜出身”?
“两榜”分别指:
- 乡试:每三年一次,在各省省城举行,通过者称为“举人”,俗称“大比”。
- 会试:由礼部主持,在京城举行,通过者称为“贡士”,第一名称为“会元”。
而“两榜出身”则特指那些在乡试中成为举人,又在会试中成为贡士,并最终通过殿试成为进士的人。也就是说,他们同时通过了乡试和会试,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。
二、两榜出身的意义
1. 身份地位高:两榜出身者通常被视为士林中的精英,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。
2. 仕途起点优:这类人往往更容易进入翰林院或担任重要官职。
3. 文化象征强:两榜出身是家族荣耀的象征,常被用来彰显门第。
三、两榜出身与普通进士的区别
| 项目 | 两榜出身 | 普通进士 |
| 是否通过乡试 | 是 | 否(直接参加会试) |
| 是否通过会试 | 是 | 是 |
| 身份地位 | 更高 | 一般 |
| 家族荣誉 | 更强 | 较弱 |
| 官员晋升机会 | 更多 | 一般 |
四、历史上的两榜出身者
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都属于两榜出身,如:
- 范仲淹:北宋名臣,先中乡试,再中会试,后登进士。
- 张居正:明代改革家,乡试、会试皆中,最终成为首辅。
- 曾国藩:清代重臣,早年即中举,后成进士,为两榜出身。
这些人物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,也在文学、教育等方面留下了深远影响。
五、总结
“两榜出身”是科举制度中极为难得的一种身份,它不仅意味着个人才华出众,也代表着家族的荣耀和社会的认可。对于古代士人而言,能够成为两榜出身,无疑是人生的一大成就。
表格总结:
| 项目 | 内容 |
| 标题 | 能被称为两榜出身的是 |
| 含义 | 通过乡试和会试,最终成为进士的人 |
| 特点 | 身份地位高、仕途前景好、家族荣誉强 |
| 区别 | 相较于普通进士,两榜出身者需通过两次考试 |
| 历史人物 | 范仲淹、张居正、曾国藩等 |
| 意义 | 科举制度中的精英群体,代表文化与权力的结合 |


